谢坝,一个神奇而又美丽的地方

阳春三月,万紫千红,群山竞秀。我们珍州文学沙龙一行40余人来到谢坝采风,乡党委政府对这次文艺采风活动十分重视,在周末两天的时间里,党政主要领导不仅全程陪同,与大家一起走村串户,爬坡下坎,介绍情况,座谈交流,而且还组织观看了当地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花灯、竹竿舞、滚龙戏,让人倍感春风拂面,温暖异常。也由此而领略了谢坝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觉得谢坝是一个神奇而又美丽的地方。

  谢坝之神奇,在于地形地貌和谢姓迁徙历程及美丽传说。这个位于县城东南76公里的边陲小镇,是苗族、仡佬族聚居的地方,总人口只有一万五千余人,而谢姓就有三千六百多人,约占四分之一。四面环山,中间形成一个长约二十里,宽约六至七里的狭长坝子,形如一艘巨船,船沿高低起伏,壮美俊秀,船腹平展如砥,良田平涛,一望无垠;一条清澈的小河从坝子中间穿过,滋润着坝子中的数千亩良田。水资源充足,土壤肥沃,光照气候良好,使得谢坝年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成为我县有名的“鱼米之乡”。谢姓既是谢坝的大姓望族,也是最早迁徙到谢坝的姓氏之一,其迁徙历程和关于谢坝的来历,当地谢氏族人有较为详细的记载和传说:谢坝谢姓属东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谢安的子孙,谢安于公元383年领导侄子谢玄在安徽淝水以八万北府军打败苻坚统领的八十七万大军而彪炳史册,成为谢姓人的骄傲,其迁徙历史可以追述到“融政入蜀”。唐僖宗乾符六年(公元879年)谢安十七世孙谢融,谢政,官居校尉,居住在南京应天府,即今江南金陵新衣县乌衣巷宝树堂。朝堂命其攻打黄巢,“弟兄恐不胜其职,避诏入蜀居成都”,当时,正是黄巢义军强大之时,义军在广州号称百万之众,十月挥师北上,打到长江中下游,次年,义军打过长江,北上攻下东都洛阳,又西破潼关,直入长安,融、政兄弟“避诏入蜀”之说,与历史完全吻合。

融、政及其后裔在成都历经晚唐、五代、北宋、南宋、元朝共四百多年的时间,至元末顺帝至正(1341—1368),谢政之后奉旨迁居务川镇南桥,谢融之后文晟领旨迁珍州。(元时,现今正安名珍州,后改为真安州,最后废州改县才名正安)。从至正初年算起,谢姓迁居正安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了,谢姓祖传有一对联:祖贯南京将相风流光故土,源流西蜀弟兄冠冕启宏模。

谢文晟迁居珍州,具体地址在正安县谢坝乡青龙水寨右边的阳陈宅,它的对面杉树湾半山腰有谢文晟之墓地(土石坟墓,与其妻宋氏合坟,长约6米,宽约5米,高约4米,坟前立有石碑),这里俗称螺丝偃。几百年来,谢姓后裔在此生息繁衍,渐渐成为当地大姓望族。

谢坝之来历传说,也十分引人入胜。从前,此地很穷,不叫谢坝,高山耸立,不产水稻,但人们都能与人为善、扶贫济困。有一天,人们在路边发现了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病倒在路旁,奄奄一息。为了帮助这个老人,好心的人们就将他抬到谢家祠堂,东家一碗水、西家一碗饭将其救活,并安排负责看护祠堂的人负责照顾老人的起居,老人在谢氏族人的照顾下终于慢慢的恢复了健康。一天深夜老人投梦给大家说:他是东海龙王的三太子,从一个叫西河的地方来到此地,由于西河水源干涸,无法生存,所以流落至此,为了感谢谢氏族人对他的照顾,他将造出一片田土来感谢大家。人们一觉醒来,走进祠堂一看,发现老人不见了,原来的高山已不见了,出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片肥沃的土地和稻田。之后,人们通过辛勤耕作,使此地越来越美丽、富饶。为了纪念老人,人们就将此地取名叫“谢坝”。故事折射出谢坝人的善良。其实,谢坝原名杨柳溪,是生长水蜡烛的沼泽之地,谢氏族人到此后,通过长期开垦劳作,终于让谢坝成为远近文明的“鱼米之乡”。

谢坝之神奇,在于盛产冈鳅和娃娃鱼。谢坝河不仅水质清澈,而且泉眼众多,所产冈鳅质优量大,远近闻名,如能在谢坝吃一顿冈鳅,定叫人回味无穷;所产娃娃鱼更让人称羡咋舌,谢坝也因此而声名远播。娃娃鱼又名大鲵,有“水中人参”之誉,食用和药用价值极高,因其稀少,价格不菲,要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土壤才能生长。谢坝乡党委政府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大力发展人工养殖娃娃鱼,目前已有370多户共养50000余尾,娃娃鱼不但成为一万五千多苗族、仡佬族人民增收致富的一大产业,而且让谢坝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大鲵之乡”。

谢坝之神奇,在于银杏古树极多。银杏又名白果,果实可食用,果、叶、皮可入药,谢坝现200年以上树龄的古银杏树有2000余棵,最大者高达数丈,要5个大男人才能合抱,树龄在千年以上。谢坝因此又获“中国银杏之乡”美誉。秋天,谢坝金黄的银杏是一道亮丽的风景,让游人流连着迷。

 谢坝之美丽,在于自然山水和历史人文古迹, 她的四周,层峦叠嶂,森林茂密,这里青山绿水,风景秀丽。

由谢坝到正安必经的“滴水箐”垭口,深沟峡谷,人烟稀少,以前是老二(土匪)抢人的地方,也是重兵把守的要地,往南走湄潭、绥阳两县必经的“青龙关”垭口(也是谢坝经市坪到四川的古盐道),曾经上演过谢世梁与罗相臣之战,数百人在激烈的打斗中各有伤亡,至今让谢坝人谈论不休。

前辈谢坝人为了抵御外来侵略,利用自然的洞穴或最高的山顶,修建了不少的营盘。如“源河坝”石壁下的洞营,“冷水渠”的洞营,东礼乡的东山寨营,西仁乡的“橙子营”,谢坝街后的“马脑城”营盘等防御工程。特别是“马脑城”营盘,山高坡陡,十分险要,是一座易守难攻的营盘,

当地流传一首歌谣:“好个马脑城,生在半天云,枪又打不到,飞机也不行”。

祠堂是姓氏文化的产物,单谢氏祖上早年就有八大房系,明清时期,各房先后在其居地,有八间宗祠,分别是马子窝、马大塘、回龙祠、新祠堂、茅面祠、中坝祠、冷水渠、东礼老祠堂等。现仅存马子窝、中坝祠、冷水渠三间。谢氏老祠堂(每年正月十五日族人在此聚会拜祖,商讨议事)右前方是龙塘沟水与谢坝汇合之处,两水之间有一带狭长陆地,成半包围状,形成数百平方的天然景观—后角塘,塘边有高大的枫树和杂树,树上有粗大的藤条,有一棵古杨树,斜伸塘中,然后分支向上,浓荫掩映,夏天老年人常到此乘凉,年轻人常到此游泳

这八大祠的建筑模式全是一颗印,上殿存放祖宗灵位,两边厢房楼上是住房和招待所,下殿是戏楼,娱乐地。每年七月半,由祠长召集本祠子孙,欢聚一堂,烧钱花纸,献饭祭奠亡灵,然后会餐论谈家族家规制度情况,各家是否友好团结,男女是否尊老爱幼,是否尊照三重四德。如发现不忠不孝,违犯祠规者,定要追究,罚款处理。

谢坝西仁乡的大水井,每次涨水,就有大量游鱼泛出。(平时可以从水井后石缝中看到细鳞金色鱼尾轻轻摇动,)井水流出就形成一口十多平方的小塘,然后转向南流,又形成一口小塘,之后又转向北流,再形成一口小塘,最后才沿着小溪向南流去,这就是十分奇特的“倒流十八步”景观。

谢坝除两座大型的石磴木桥外,其余都是石拱桥,在沿河坝一华里范围内,就有三座石拱桥,当地人称为“一里三洞桥”。

谢坝古迹甚多,值得流连探看。从坝上到谢坝场,有万天宫、川主庙、申阁、鸣凤阁、文昌阁、朝阳阁、回龙寺等,特别是回龙寺,规模之大,佛像之多,工艺水平之高,让人赞不绝口,寺外竹林古柏环绕,寺后满岭巨松,清幽寂静,真乃神仙境域。

当地作者谢启秀在《旧貌奇观》特别详尽的介绍了谢坝的地域风貌、文物古迹及历史事件:

谢坝居于正、湄、凤、绥、务五县交界的中心,是历史悠久的一个乡镇。四面青山绿水,高低起伏,环绕着谢坝两岸,优美的奇形山峰怪石,形态万千,纵横错落摆列在河的东西两岸。中间有大坝良田,每年旱涝保收,是珍州之南的一个鱼米之乡。两岸民房,全是古老建筑,依山傍水,纵横交错,建筑于山河两岸。房前屋后,有各种果树、花草林木和青松翠竹,寨中有千年以上的珍稀银杏,河中的珍稀鱼类,远扬邻近省市。

在谢坝的历史上,还有最著名的八堂(堡)、八寨、八阁四庙、八洞、八塘、八泉堰、八营(盘)等,把整个谢坝装饰得异常美观。

八堡:河狮堡、黄泥堡、寨子堡、松林堡、坟堡、团堡、架梅堡、泉子堡。

八堡各有特色和古训传奇,如黄泥堡,位于西仁北面,是八堡中最大的一个山堡。站在堡顶,可观望整个谢坝的全景。在明清时期,曾建过碉堡营盘,现建有两个电视塔,其外的山堡,大小高低各不同,顺着谢坝的地势环境,如大宝银子似的顺序排列着,每个山堡青山绿如地毯,青松翠竹郁郁葱葱,花草芬芳十分怏然,两岸群众常到山顶纳凉,放牧拾柴。尤其是泉子堡,有一个溶洞,内有一小泉清甜可口,寨中百姓靠此生活。相传有一年天旱,百姓无粮度日,就到洞里烧香祷告,求麻汪娘娘借点粮食,秋后奉还。但个别久借不还,故此就不借了。

八寨:东礼寨、西仁寨、中坝寨、冷水渠寨、刘家寨、杨家寨、王家寨、大田寨。

这八寨中,人民勤劳勇敢,团结互助,你来我往,亲如一家;婚丧喜事,互帮互助,嘘寒问暖,亲如同胞兄弟。

寨中父老乡亲,为了欢度每年佳节元宵,家家户户红灯高挂,整日鞭炮隆隆,响彻云霄。龙灯、花灯、狮子灯、、、、、、走村窜寨祝福拜年,家家户户以刀头、酒礼、焚香、鞭炮迎接。白天亲朋好友三五成群,邀约一起,互相走动拜年问候。

每寨中都有千年以上的古银杏树,有雌雄两树,最大的有十余抱(指人用双手环绕树身进行丈量),每树高达数十米,子时开花午时谢,秋后硕果累累,是很好的绿色食品。树形奇妙,主干上长有许多奶形寄生包,有明显的奶嘴,非常美观,树叶与树皮均能如药治病。寨中小孩生病夜哭,均去烧香求拜,保佑孩童易长成人,用皮煎水呑服多有奇效。

八阁四庙:八阁即鸣凤阁、文昌阁、朝阳阁、牛王阁、观音阁、中阁、文凤阁、龙王阁;四庙:三奉庙、上庙、下庙、回龙庙。

这些庙阁都是古老建筑,高大雄伟,雕梁画柱,艺术精致美观。各种佛像栩栩如生。尤其是朝阳、文昌两阁,矗立在东西河岸,中间是两洞木质的大桥,架于两端桥墩上,中间设一神位,塑一神像镇守。阁的左右,是行人来往的一条大街。

朝阳阁,建筑在离河水数十米高的石蹬上,用四棵约几抱大的紧口柱直立于顶端。四楼一底,柱子红漆烟晃,耀眼刺目,各种金光闪闪的佛像,栩栩如生,威座殿堂,每日和尚烧香换水,打扫环境卫生,接待来往求神之人。

朝阳和文昌两阁先后建成,文昌在前朝阳在后,两阁均为一个和尚管理,均高大美观。

鸣凤阁:位于凤狮嘴唇的中间,一条清清的河水,顺流而过,在小山松柏林立的脚下,用巨石筑成基地。正殿有佛像,两旁厢房是教馆,下面是又高又大的四层楼阁,内有魁星和各种佛像,头顶着很多红布(百姓求神后给佛像挂的红布),鸣凤、朝阳、文昌三大阁并成三足鼎立,而又是正、湄、凤、绥文化发育的基地,给祖国培养了无数优秀的人才。

三奉庙最先由谢姓一女姑主持,当地人称之为谢三孃,无兄弟姐妹,其父母病故后,亲房想分其家产,年近二十岁的小姑孃,亲自背一樽佛像放在堂屋的正中,命名为三奉庙,所有家产给庙使用,自己当尼姑,给佛像烧香换水。群众见此义为,上下庙都由她经管。

八洞:麻窝洞、丝丝洞、凉风洞、白岩洞、桥岩洞、石山洞、麻矸洞、熊寨洞

这些溶洞,特色各有千秋,冬暖夏凉。都在谢坝群山的山脚山中,洞内奇形怪象,变幻莫测,有大小不同的奇山异石和人形动物,不知经过多少年代,地壳运动变革,山崩地裂和洪水冲击,留下这些优美的物质文化产物,是可贵可喜的。在物质条件许可下,开拓创新这些古迹文化事业,也是必要的。

八塘:发宝塘、杀猪塘、金音塘、龙塘、后角塘、金鸡塘、黄鱼塘、桥塘:

这八塘水深清凉,有天然的石洞,给各种鱼类舒适的巢穴和安乐的防风洞。

又兼之谢坝各绅士共同协商,从沿河至跳洞,这段河流进行封阻,只许垂钓,不许任何人利用捕鱼工具和药物捕捉此段鱼类,违者严重处理。各种鱼类畅游此河,繁殖它们的后生,安居生活。如跳洞瀑布,各种鱼类顺着河水瀑布,跳至溏里沿河而上。每到天晴下雨和早晚,站在河岸观看,忽闪忽亮,非常好看。

每到春季桃花盛开之际,成人和大小玩童利用竹木钓鱼工具,钩上诱饵,站在河边常有冈鳅咪咪叫唤,非常好听,是当地人民群众劳作后休闲娱乐的一种方式。

谢坝鱼类之大,乃有传奇:有一年龙溏河水泛滥,一条大鱼顺着河水游至跳蹬,由于跳蹬窄小,被夹在两石中,洪水过后,百姓捉来过秤约一百余斤,当地人刘政齐用鬼头刀砍鱼,被鱼尾摆动,几乎丧命。

八泉堰:大堰、中堰、下堰、冷水堰、娃子洞、茶木堰、大水井、岩角堰:

这些泉堰是谢坝人民的财富,蜘蛛网似的沟堰,贯通整个谢坝,使全乡人民旱涝保收,丰衣足食。

八大营:马老城、东山寨、金堂坪、麻角矸、城子营、凤山营、寨子营、麻窝营。

这些营盘历史悠久,建筑雄伟,都在崇山峻岭悬崖峭壁中依山而建,用巨石砌成数丈高的城墙,在要害处设垛蹬哨所,用铃锣号角联系,并堆积许多滚木雷石,防备敌人攻击。

谢坝马桑垭的倒铧工艺也很有特色。农民刀耕火种,犁田犁土历来要用铧口。在铁架铧口未出世前,一直用木铧口。木铧口的铁板是用生铁倒铸的,倒铸铧口是民间工艺,谢坝乡马桑垭倒铧就有200多年的历史,该工艺技术是从湄潭县的西河学来的,已传五代,倒铧技术出名的有谢昭培、谢昭礼、谢昭其、谢昭志、谢世确、谢世发、谢世恩、谢世福、谢启松、谢启权、谢启龙等。

倒铸铧口必备条件是加工房、火炉、风箱、金盆、模子等,模子用安场的粗磨石制成,模子打好了,木炭备足了,废铁收齐了,叔祖们又抬出风箱,架起炉子,摆上模子。风箱是个老古董,用了几辈人,只需换一换鸡毛。炉子也用了几辈人,只需用泥重新抹一遍。倒铧之前,照例要祭拜祖师爷。他们将一大块煮熟的肥腊肉盛在土碗内,又在土碗中倒上苞谷酒,再点燃香蜡纸烛。火纸烧完后,就将酒泼洒在纸灰上,表示敬给祖师爷喝了,会保护倒铧过程中不出意外,个个成器。

主要原料是生铁、铁矿石、木炭、特殊煤等,加工程序首先是燃好火炉,将每次所需生铁放入金盆,炉中生铁烧尽,金盆铁水已满,这时就必须是有力气有技术的人用一铁棒插入金盆把口,用力端着铁水倒入早已准备好的模型内,一般每次倒满三个模型,等待约30分钟后就打开模型,取出铧口放入炉渣保养冷却后就行了,通常三人一天可倒50件。

铧口分为山铧和水铧,山铧居多,山铧分为“鸡嘴”和“鸭嘴”, 既能犁田又犁土,水铧只用来犁水田的最后一道,叫做“勾田”。水铧铁要重新插尖,犁盘也比山铧要宽。

马桑垭的铧口是很行销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专门为供销社加工,最低价每件3.5元,最高达8元一件,马桑垭除倒铧口外,还能倒出学校、寺庙用的大铁钟、寺庙或家用的罄以及铁匠用的钻礅等。加工房内不准小男妇女进入,同时只能在马桑垭传教,其他地方是不能学到的,上世纪九十年代,铁架铧口出现后停止加工,但至今工具模子尚存,技术人员仍在。倒铧的场面已有好多年看不到了,但这民间工艺将已收入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那个闪光的小金盆,那盆闪亮的液体,却将常常发亮,勾起人们的记忆。

民国时期,谢云清是闻名黔北一带的匪首,谢世梁是谢坝乃至正安的风云人物,当过土坪区区长,因在小地名叫蒙家湾的地方建有私人小炮厂,家产富,骡马多,人称谢指挥长,有地方武装部队,雄居一方。此人对家乡有爱心,对穷苦人有同情心,有正义感,地方纠纷常请他解决,历史上曾经上演个谢世梁与罗相臣、王大定之战争。谢坝还可算是一个文化之乡,明清时期谢氏考取功名的有四十六人,比如;清初的谢德政是恩贡,谢朝阁是岁贡。另外,宋培德咸丰年间任国子监,宋元芳于道光年间蒙恩赐登仕郎(三品官员,约为现今省级副部长),建国以来单谢姓就有县级干部两人,科局级二十一人,获中级职称的十二人,早在民国时期,谢世胃到贵阳带回现代文化科学知识,首创正安区乡最早的一间两级小学,使谢坝成为附近数十里传播现代文化科学知识的中心,现在正安较有影响的有县委常委谢劲松,雕塑摄影、美术家谢明贵(已故),桥梁专家谢启良等。

谢坝,真是一个神奇而又美丽的地方。

点击下方按钮一键分享:

发表评论

滚动至顶部